老子在其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七章说到:“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”有人就抓住老子这句话说:老子在教导君王愚弄百姓。他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,就是不要让老百姓活得太明白,让他们糊里糊涂,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就好了。百姓越愚蠢,国家越好治理。 其实,这是近代人不学无术的一种谬论。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“明”与“愚”,并不是聪明和愚蠢的意思。而是指“狡诈”和“朴实”的意思。 我们看《史记*老子韩非列传》。孔子向老子求教,老子回答:你所说的那些礼教,奉行他的人已经很久远了,连骨头已经腐朽,现在只有他们的教导还流行于世。“且君子得其时则驾,不得其时则篷累而行。吾闻之,两贾深藏若虚,君子盛德,容貌若愚。”君子如果遇到了好的时代就出来发挥自己的作用,遇到昏聩的时政就卷铺盖走人。我听说,那些聪明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学识轻易显露出来,君子内心充溢,但外貌朴拙。故此,司马迁评价老子:“老子修道德,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”。他说老子的修养注重道与德,其学说以自我隐匿,不彰显于世为首要关键。 老子告诫孔子:君子盛德,其貌若愚。这里的“愚”显然不是愚蠢的意思。 所以,我们读古文不能以现代汉语的含义,去理解古代语言的用意。要随时记得,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过程,并非一成不变。特别在古代记录文字的工具非常简陋的情况下,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,而一个字还同时包含好多种意思。
我们以(清)郑板桥最有名的一句名言:“难得糊涂”为例。难得糊涂是说糊里糊涂的人好难得吗?显然不是。他所说的糊涂,是明白以后假装不明白的糊涂;是明明知道而表现的不知道的糊涂。这个糊涂代表不计较。同时,这种知道而不显白自己知道,就是身为国家礼仪总监的孔子,“入太庙,每事问”的一种不知道。 所以,我们说老子的“愚民”是教人回归淳朴。不要有太多狡诈、虚伪的心思和学识。 在这一章,他又补充说到:“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”这里的“智多”之“智”,也并非智慧之智。而是现代人所说的“耍心眼”。 联系电话 :13518610665 |